杭州市萧山区档案馆珍藏着95件由萧山区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捐赠的档案文献,这批档案文献出自于萧山丁村周氏家族,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时间跨度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至1951年,内容丰富、保存完好,对于研究萧山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丁村位于萧山戴村镇的一个千年古村落,村边溪山环绕、环境优美,还生长有一株唐代银杏树。周姓为丁村大姓之一。萧山区档案馆馆藏的丁村周氏家族档案文献均为原件。从种类看,主要包括田赋、税契、票据、货币、函件等;从时间看,有清朝时期档案文献31件、民国时期63件、建国后1件,最早的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民田绝卖契约,民国时期的以抗战期间的为多。 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会签订契约,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并有中人作保和签名盖章,这样的契约称为“白契”,也叫“草契”。“白契”虽没有经过官方认可,但在众人的认可见证下,当时也具有法律效力。经过官府认可的由官府收税后办理过户过税手续,然后在“白契”上粘贴由官方颁发的契尾,最后在粘贴处加盖州县官印(骑缝章)的地契叫做“官契”,也叫“红契”,凡有关财产纷争、司法断案,一概以此官契为准。 这批档案文献中关于田地、房屋买卖、出租、交换等的契约占多数,有51件。其中,官契5件(清朝),其余均为白契。这些留存下来的契约文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民间房屋、土地、山场交易的流程和规则,可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萧山土地管理制度和赋税征收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二 萧山丁村周氏家族档案,不仅记录了清代中后期至建国初年周氏家族的生产、生活信息,也从侧面反映出萧山南乡的经济特色与社会发展状况,成为萧山地方历史发展的重要佐证。 萧山南部山乡盛产毛竹,旧时制作销售土纸是乡民的一项大宗收入来源。造纸人家被称作槽户(因槽桶是纸浆的盛放工具,故取一槽字,突出主题)。在周氏家族的这批档案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毛竹山、竹园、松树柴山、槽产地基和造纸工具的绝卖文契,其中一份“道光二十八年(1848)周诗兴立绝卖水碓契”,很是难得。水碓是重要的造纸工具,这份买卖水碓而订立的契据,是直接印证萧山南部山乡造纸产业发展的重要文献史料。 历史的演变往往会在家族发展中留下印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萧山。1940年1月22日,萧山城沦陷。1942年日军发起浙赣战役,企图扭转战况逐渐不利的局面。1942年5月15日夜间,驻南京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指挥部队经萧山义桥、尖山,渡过浦阳江,沿浙赣铁路向国军第三战区第88军发起攻击。丁村地处日寇必经之地,首当其冲,遭受日寇袭击。铁蹄所至,庐舍为墟。为了生计,百姓不得已出卖田地山产。因处战乱时期,所立契约文书留存于世的极为稀少。 萧山区档案馆馆藏的这批丁村周氏家族档案中,有17件抗战期间的契约文书,均保存完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份戴村丁村周、丁两姓家族公卖观音社田的文契,订立时间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二月。文契内有“自去年五一五事变以还地方遭受殊难形容……”等语,直指浙赣战役后,萧山全境沦陷,百姓苦难不堪的现实境况。因处沦陷期,文契话语隐晦,但字里行间意思清楚:日伪横征暴敛之烈,才致百姓到卖田筹款来应付派款之地步,壹亩弍分上好水田仅卖得伍仟元(中储券)而已,实在是万不得已,愤懑之情尽显笔端。这一文契是萧山遭受日军侵略的重要证据,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这批丁村周氏家族档案文献,内容丰富,含周氏族人完纳田赋、筹资创业、分门立户、人情往来等生活记录,清晰呈现了萧山南片居民重契守信、勤劳智慧的形象。这批档案浓厚的家族性质和地方特色,也为萧山区档案馆的馆藏和萧山历史文化研究增添了更多素材和资源。 三 为更好地挖掘和开发利用好“萧山丁村周氏家族档案”,萧山区档案馆做了大量工作。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区档案馆和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合作举办了“战时萧山丁村周金浩家族档案文献展”,通过档案文献个案展示,折射日寇侵华对萧山民生影响之烈,以铭记历史、警示后人,展览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之后,萧山区档案馆正式启动对这批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从前期调研商洽,到组织专家鉴定评审,稳步开展工作。2016年11月初,“萧山丁村周氏家族档案”正式进馆。 下一步,区档案馆将对这批档案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并积极开展相关编研开发工作,努力让这批珍贵档案资源走出“深闺”,成为展现萧山历史文化的“鲜活”元素。
1乾隆四十七年(1782)郭在康立绝卖田契
2嘉庆十六年(1811)丁蔡氏仝男凤池孙新荣立绝卖正侧楼屋官契
3道光二十八年(1848)周诗兴立绝卖水碓契
4民国三十二年(1943)周关铣等立杜绝卖观音社田文契
5民国二十八年(1939)萧山县长程运启签发土地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