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国会计发展史,特别是有关中国近代会计学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及在近代中国会计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教育 家潘序伦先生。
潘序伦,1893年出生,江苏省宜兴县人。潘序伦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举人。潘先生12岁前读私垫,后入蜀山小学,毕业后,考进上海浦东中学,经常考第一名,颇得校长黄炎培的赏识。后进南京政法大学,不到两年,学校因故被勒令停办。不久,他考进了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无线电收发班,毕业后被分派到海军某舰上任准尉无线电收发报员,可他无意久留,退出军籍,辞去职务。后来,曾到南京造币厂当过翻译员,又回到家乡做中小学教员,他立志出国留学,得到黄炎培的支持,进入圣约翰大学。1921年毕业,得到文学士学位,同年学校保送,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选学了会计学科,因而奠定了一生从事会计学研究的基础。他在哈佛大学,勤奋苦读,放弃了假日休息与游览娱乐,经常是一只面包一杯开水充饥,争分夺秒地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从宿舍到教室、到图书馆,终日只是与书为伴,终于在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
1924年回国,被聘为国立东南大学附设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以及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1927年,潘序伦先生开始执业会计师。在上海创办“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并附设会计补习夜校。1928年,潘序伦先生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立信”准则,毅然把业务所和学校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形成了会计师事务、会计教育、会计出版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体系”。从1928年到1949年,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不断发展壮大,分别在桂林、重庆、南京、广州和天津等地设立分所,会计师业务遍及全国。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初期设“簿记训练班”及后陆续开设“晨校”“星期日校”及速成班。1930年,又创办“立信会计函授学校”,函授教育自上海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以及香港、澳门和新加坡南洋等地。1937年,又创办“立信会计学校”,以后又在重庆、南京、天津、广东、广西、北京、兰州等设立多所分校。几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会计人才。潘序伦先生早在1924年到1928年间,先后组织编译了两批大学簿记、会计教科书。30年代初,又组织编著出版了《立信会计丛书》,出版了会计、审计等各类著作50余种。同时创办了《会计学刊》和《立信会计季刊》等杂志。1941年又组织编写《立信商业丛书》出版书籍由会计扩展到统计、法律等方面著作。先后成立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和立信会计编译社。抗战胜利后,潘序伦于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经济部常务次长,1947年5月受聘为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潘序伦为了培养高级会计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重庆市区建造了立信大楼,分别办了两所专科学校。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和支持外地的立信同人和校友在桂林、北京、天津、南京、广州、衡阳和香港等地都办起了各类不同形式的立信会计学。到1953年止,培养的学生已逾1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远达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办学的原则是严格要求,精心培养,自编自教,切合实际,边学边做,讲究实效,精打细算,勤俭办校,尊师爱生,团结友爱。
正因为潘序伦在会计领域才华卓越,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诸多大学对其颇为青睐。在浙江省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中,就存有一封潘序伦回复私立之江大学校长李培恩的亲笔信。当时之江大学盛邀潘先生前去授课,而潘先生公务繁忙不能应邀。他在信中写到:“弟近正努力于编辑,工作时间颇不闲空,难以常常任课。”故他推荐潘志甲代其授课。他详细介绍了潘志甲的简历,认为潘志甲可以胜任教授会计学和审计学,另外还推荐了会计事务所的顾准先生来之江大学授课。此信充分表明潘先生的平易近人和办事认真严谨的作风,他没有摆出知名人物的架子,而是十分诚恳的说明自己很忙,的确身不由已。按说这样回绝也就可以了,但潘先生深知“救场如救火”,一个学校缺了老师就如同即将开场的戏院少了演员,这哪能让人不急?于是善解人意的他认真地推荐了上述两人。而这两人资历才学均属上乘。如潘志甲系国立上海商学院学士,曾任首都电厂会计,赴美国大学修习会计两年等。潘先生这样做显然为对方排了忧解了难,其高贵品行跃然纸上。
聚沙成塔,潘先生所留下的包括亲笔信在内的点点滴滴,自然是后人研究其人其事的宝贵素材,只有通过对那些个“原生态”第一手资料进入深入研究,才能深入和全面了解潘先生将一生无私奉献给祖国会计事业和会计教育的感人事迹。
(《浙江档案》2006年第10期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