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索引
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1949年迁往台湾前,共计培养23万余人。它联结着中国近代战史上绝大部分军功显赫的名字,除国民党军中的3000多员将领外,也为共产党培养了53位将军。这所在因陋就简的条件下草成的军事学府,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等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老一辈共产党人。为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付出过巨大心血。周恩来曾任军校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位元帅中,有五位曾在军校担任领导工作或学习;黄埔老师中有叶剑英、聂荣臻、陈毅、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人。国民党有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邓演达、刘峙、王柏龄、严重、张治中、陈诚、蒋鼎文等名将。
在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有黄埔军校历年印制的“同学录”近百册,收录了从1924至1949年一至二十三期本校及各分校教职学员的信息和教学、生活、训练等内容,图文并茂。浙江省档案馆已将这些信息做成专题数据库,共计71987条——关于黄埔军校的数据库资料,这里可以说是全国最多、最全的。
浙江省档案馆还收录了《黄埔军校史稿》12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上、下集。
这些沉甸甸的历史资料,为研究国共合作史、中国军事史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可供学者下载研究,浙江省档案馆的这些档案,也让很多黄埔后人通过数据库查找到上辈,一睹亲人的风貌。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黄埔军校建校的1924年,正是国家内忧外困时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孙中山理想的民主国家并没有建立,反而国内军阀割据,列强虎视眈眈。孙中山虽然多次领导武装起义,却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孙中山下定决心,要建立自己能够控制的“党军”。
在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民国资料中,《黄埔陆军军官校史概略》一文,就指出学校的由来:总理不忍革命中途失败,在帝国主义军阀双重压迫之下,孤军奋斗凡十三年,但几次誓师,终不能越前一步,北伐大业,几至无实现之可能!总理有鉴及此:乃知险阻困难的由来,不在于革命主义的不能实行,而在没有为革命主义去奋斗牺牲的革命前驱。于是这一个完全党化的黄埔军官学校就应时产生了。
如今我们经常说的这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当年孙中山给黄埔军校的题词。
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精英人物,其实当年筹措办学时非常艰难,学校环境也非常简陋。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从保存下来的开学典礼照片可以看到,简陋的主席台是竹子搭的,当时主席台上有4个人: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看起来有点寒碜,不过这开学典礼还得归功于有黄埔军校“慈母”之称的廖仲恺。
黄埔军校报考热
五四运动以后,国人爱国热情高度澎湃,黄埔军校以孙中山之名为号召,受追捧程度可以说不亚于现在的公务员热。当时人们报考军校的目的只有——牺牲、奉献、救国家。而且当年报考黄埔军校的,绝大多数是有高中学历的青年学子。
黄埔一期学生、安徽人唐同德,考上了黄埔军校的初级干部。当时他的孩子还不满周岁,妻子听说他要去当兵,要死要活,一路抱着孩子,跟着他跑了三四里地,直到实在跑不动了。唐同德于第二次东征攻克惠州后,进军途中殉国,年仅25岁。
黄埔一期生浙江浦江人陈述,家中唯一的男孩,新婚不久就要报考黄埔军校。母亲坚决不同意,他打算天不亮时偷偷出门,却意外发现父亲坐在门口。陈父把儿子送到学校,给儿子买了几个馒头,这成了父子的最后一面。陈进在第一次东征军率敢死队攻淡水城时中弹殉国,年仅25岁。
河南人方政,7岁那年随母亲移居沈阳,先后经历过满洲国,蒙疆自治政府与华北政务委员会等傀儡政权,亲身体验亡国奴的滋味,潜逃到大后方报考黄埔军校。
查阅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民国资料,黄埔军校同学会中记载的浙江籍学子不在少数,尤以诸暨、浦江居多。其中,黄埔第一期招收浙江籍学生37人,诸暨就占了11个。据资料显示,诸暨民国时期自蒋鼎文二级上将以下,少将以上有150人,国军中诸暨籍军官占全国的百分之二,浙江省的百分之十,为民国三大将军县之首(浙江诸暨、湖南醴陵、安徽合肥)。
对浙江籍的一期生,蒋介石也格外垂青。大凡任过蒋介石侍卫长者,均为浙江籍一期生,如俞济时、王世和、宣铁吾、石祖德、蒋孝先等。胡宗南号称黄埔一期生中的第一人,亦为浙江人。
黄埔健儿,缘何能速成?
黄埔建校后,对于学制问题,讨论了很久,有建议三年的,也有建议两年的,但考虑到现实需要,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仅半年就上战场了。到了抗战期间,由于战局吃紧,很多人仅仅接受1年半、甚至1年军事训练就必须上战场,而正常情况下,3年时间才能培养出1个陆官毕业生。在如此短时间内将普通学生培养成军官,在现代军事人才培养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每天早晨天未亮,只要不是雨天,黄埔军校各科种的学生,就开始马拉松式的跑步。军校规定,每天早上学生听到军号声,起床、穿衣、打绑腿,只给3分钟,吃早饭10分钟,广州天气炎热,学生吃稀饭经常烫到嘴。
学生苦,老师也不轻松。在浙江档案馆馆藏民国资料中,《十三年五月十五日蒋校长对黄埔本校全体官生训话说明仁民爱物及牺牲精神与严守纪律各要道词云》中记载:本校自开课到了今天已经有一星期之久了,这一星期当中进步非常之快,不但我们自己觉得欣快,就是来宾也都以为进步,这种之快是很难得的,由此看来,各位在校里面十分努力,很热心可知了,不然必不能有这样的好成绩,但是各位要晓得,如果没有各官长的热心,也没有这样的好成绩。你们要看各官长的嗓子几乎无人不哑的,可见官长的辛苦倍于你们学生……
据黄埔一期生彭善回忆,当时的教育非常严格,同学中有些晚上睡觉就不脱袜子,怕集合的时候来不及穿袜子。
黄埔16期西安分校的张平座,这样回忆当年报考黄埔军校:一行6人步行去西安考试,才考上两个。当时他觉得在学校有吃有穿,军事训练也不怕,就是军校生活十分严格。在内务上,被单、毛毯、墨水瓶、米尺、小刀等,都要用尺子量距离,跟刀切一般整齐。
黄埔17期成都本校的向秀峰的说法,也印证了黄埔入学要求与训练都非常严厉:与他同时报考成都本校第17期约有3000人,有将近1500人还没入学就遭淘汰,最后成功毕业的不过1200人。
“严父”蒋校长
1924年5月3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担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在黄埔军校,他有“严父”之称,但他对黄埔学子的爱护,也是有目共睹的。据黄埔学生回忆,蒋介石经常会在熄灯后视察寝室,看到哪个学生被子踢掉了,就帮他盖好,“严父”也有温情的一面。
蒋介石在学校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训勉。据不完全统计,从1924年5月8日始至是年年底,蒋亲自给第一期学生长篇训话近30次。在浙江省档案馆馆藏《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中,其中关于蒋校长的训勉,就有专门的记录:当黄埔本校创办之后,十四年东征之前,蒋校长常驻校内对于员生训勉极多,十七年南京本校成立,蒋校长亦已移驻首都,因得精神贯注本校时,施训示故综计前后训词达数十万言。
蒋介石希望通过训勉,使黄埔军校的员生达到“熏 染日久气质变化”。那么,蒋校长十万言都说了些什么呢?我摘选了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一些有趣文字:
“明天拟休息一天,检查之后可由官长带领至长洲全岛参观一下,虽然明天没有功课,但是要同有功课一样看……你们出去的时候有两件要紧的事……第一是爱护百姓,第二是爱惜物质……亲爱百姓可以从亲爱校内的夫役做起,珍惜物质可以从珍惜校内的什物做起……因为军事学问所谓秘密军事及高等军事学者,其实
皆在日常生活之良好习惯养成,以后就可以做模范军人了……”
“昨天我点名的时候,一个一个进来的学生,我只看他说两句话,敬礼、走路已经有很多不配做军官了。其他的更不用问可知,我们革命党员做大事的人,对于小事越要注意到。我们的双眼就是表示精神的地方,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态度精神有不对的地方,给长官和校长教训这是不算一回倒霉事,若是到外面教士兵,班长给他们寻出了我们的错处来了,那是很丢人的。”
“总理说革命党员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两句话实在不可片刻忘掉,你们现在出去见习当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不到十年至少是上校。不可存了一去就想当营长、团长、旅长的心理,否则除非去当土匪,随你自己称呼军长也好,司令也好,这对于革命的意义究竟相去多远了呢。现在一般失业的学生我并非是不怜惜他们,实在是他们自己不好,情愿没饭吃,排长、连长不愿干的在国军充当一个干部,看见别地方有高位置就东钻西营,钻到手不久倒台没饭吃又想回来,天下有这样便当的事吗?”
从蒋介石的训勉中可以看出,他非常关注学校里的每个细节,也擅长从一些日常细节入手,教育学生要脚踏实地,严守纪律。
初出茅庐,就所向披靡
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编队入伍,10月15日晨,蒋校长下令去广州平定商团,仅一天半战斗,乱平。这次战役,学生参加战斗,打得英勇果敢,让当时对黄埔学子不屑一顾的广州军阀,为之一震。
1925年2月,第二、三期学生入学不久,即参加第一次东征,荡平陈炯明叛乱,以实战为学习。6月回师广州后,又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消灭滇桂叛军。第四期学生入校不久,即参加第二次东征。黄埔师生没有辜负中山先生“要以黄埔学生为骨干,训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的期望,在战场上表现出以少敌众,以弱胜强,忘我杀敌,不惜牺牲的精神。
许多黄埔师生在两次东征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也成就了不少的战斗骨干。后来的黄埔师生,在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连克醴陵、湘潭,占领长沙、平江、岳阳,进入湖北,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继而攻占武汉。吴佩孚所部主力被歼殆尽。旋又挥师东下,攻克九江,号称五省联军孙传芳部损失过半。乘胜收复福建、浙江,进军沪宁。
明知是血战,仍前赴后继
抗战期间,黄埔军校还在全国各地设置招生点,大量招考学生。但是由于许多地方已经被日军所占领,敌我阵线犬牙交错,招生难度陡然增加。更为艰苦的是,整个抗战8年,黄埔军校在原有分校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先后增设9所分校,办学地点甚至远至乌鲁木齐,几乎遍及后方各省。入学路途遥远,交通线又被日军切断,大部分地区的学生要到军校去,都需要使用最原始的方式-步行。每年录取结束之后,在全国各地,被录取的学生被编为10人左右的小组,秘密出发,奔向成都黄埔军校。
1938年南京沦陷后,从14期起,军校本部西迁成都,历时16个月,数易其地。《义勇军进行曲》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当一批批黄埔同学在抗日战场上倒下,更多年轻人唱着这首歌加入黄埔。原本一支逃难的队伍,却越走越庞大。
黄埔军校成都本校时期,是办学条件最困难、办学任务最艰巨、工作最繁重的一个时期。为了扩大军队的需要,黄埔军校一再扩大招生规模,每期招生人均达到3000以上。19期生唐矼熙回忆,当时吃的饭叫“八宝饭”,里面老鼠屎、谷子都有。可是学校里没有人抱怨,觉得这是全国的苦,不单单是我们军人的苦,老百姓也苦。
尽管条件艰苦,但黄埔军校成都本校时期,从这里走上抗日战场的基层指挥官,约有2.3万多名。而仅在抗战全面爆发的前4年,从黄埔军校及各分校毕业的大约2.5万名军官中,就有1万名战死。
黄埔18期生饶平如回忆说,还有二十几个华侨生,是他们的父母送过来的。曾有个华侨,把儿子送到空军,牺牲了,第二个儿子又叫他学空军,又牺牲了。
抗日战场,黄埔将儿是有多拼
抗战八年,200多名黄埔教官学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全国2/3的抗日之师,可以说黄埔军校是中国军队抗战的脊梁。但抗战胜利后,黄埔军校毕业生幸存者仅一万一千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军校生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
1932年1月28日,日本挑起淞沪战争。张治中老师率领第五军87师副师长王敬久、旅长宋希濂、孙元良,88师师长俞济时,副师长李延年、旅长杨步飞、钱伦体及军校教导总队与19路军蒋光鼐、蔡廷锴所部60师、6l师、78师并肩作战,打得敌寇五易主帅,伤亡达一万之众。
许多黄埔同学在上战场前,写下了遗书。第五军87师的一位营长朱耀章同学,在葛隆镇的战斗中,身中七弹,壮烈殉国。他在殉国前作了一首词:“月愈浓,星愈稀,四周妇哭与儿啼。男儿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人生长寿只百年,无须留恋,听其自然!为自由,争生存,沪上麾兵抗强权。踏尽河边草,洒遍英雄泪,又何必气短情长。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1933年初,日军以一个师团兵力进攻古北口,我17军军长徐庭瑶率第2师师长黄杰(一期)、25师师长关麟征(一期)及83师师长刘戡(一期),任古北口之防务。先头部队25师师长关麟征率部于3月9日抵达古北口。在争夺古北口关口时,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经过激战三昼夜,全师伤亡四千余人,73旅旅长梁恺负伤,149团团长王润波(三期)牺牲,敌伤亡数不下二千。此后,一个多月时间,敌人未敢轻于冒进。
1943年的常德会战中,余程万(黄埔1期)率57师8315人守城,日军总兵力达十余万人。在小西门,日军弃尸城下,近4米的护城河被填了2/3。当时中、美、英首脑举行开罗峰会,此战役之惨烈引起“各友邦最大之敬意”。《泰晤士报》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次年的衡阳保卫战中,第10军军长方先觉(黄埔3期)以1.7万人守城,日军数万人攻城。竟喋血孤城47天,日军死伤1.9万人。日军认为,该战“不独严重地妨碍了‘打通大陆’的日程”,并且遭受了重大伤亡,是“苦难的战役”。
给儿子的遗书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其存在的短短8个月时间里,曾破天荒招收了一批女兵,创办了中国第一、世界最早的在正规军事院校学习和训练的女兵队伍——女兵队,培养出胡筠、赵一曼、谢冰莹等一大批巾帼英雄。
1935年秋,赵一曼被捕后,日军对她施以极其残忍的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甚至还用上了最“先进”的刑具:电刑。在日伪档案中发现的一份编号为“特密4759号”的《关于审讯赵一曼女士效果的报告》这样记载:“参考厅本部以及有关机关的意见,7月26日对赵一曼女士的电刑操作准确,新式电刑器具功能发挥正常,给了赵一曼女士超负荷的最大压力。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没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就义前,写下这封给7岁儿子的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最让黄埔生自豪的是,整个抗战8年,黄埔生中很少有做汉奸的。这也深受黄埔军校教育理念的影响:革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毕业于西安战干团的方政,在中统的安排下进入张家口搜集日伪情报,身份很快遭到了日本宪兵队怀疑,被抓去审问,他如此回忆道:日本人还是打了我,而且还给我灌凉水,要不就把我绑在凳子上,额头朝下往我们口中猛灌辣椒水,那种感觉回想起来实在是痛苦极了,不过我深知一旦坦白一切,不只我自己会完蛋,整个国民党在北平的组织也会瓦解,所以从头到尾我什么都没讲,半句话都没有透露。
这就是黄埔军人,可以为了集体和国家,牺牲自己。日军退役中将吉田曾撰文:中日之战,日军之败,是由于统帅部对中国二十万受过黄埔军校教育之军官的英勇爱国力量,未有足够的评估。黄埔军校留下的这份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陆军军官学校
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