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正寿
楼正寿(1944年—),男,杭州市萧山区人,楼塔“细十番”协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楼塔细十番代表性传承人。
楼塔细十番简介
楼塔细十番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77年,由宫廷御医楼英从宫廷带入民间。明末清初,楼塔细十番在一段时间内时断时续。20世纪50年代,楼塔细十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细十番曲谱被毁,细十番处于低谷,几乎沉寂。20世纪80年代,以楼正寿为代表的又一代传人,为振兴楼塔细十番积极奔走。2008年6月,楼塔细十番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楼塔细十番
楼正寿口述
十番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类,也叫十番音乐。像广东音乐、江南丝竹,都是传统音乐中的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当中就包括十番音乐。十番音乐产生得比较早,传说起源于天津卫,根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到江南苏州、无锡、南京一带大约是700多年的历史,到我们楼塔是600多年的历史,这是老前辈告诉我们的,也与后来专家考察求证是绝对相符的。
楼塔细十番是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以后,流传到江苏、浙江一带的。公元1377年,楼塔的宫廷御医楼英告老还乡,把这个曲子带到民间,在楼塔将一批比较有文化的、喜欢音乐的人组织起来,以琴会友,共磋琴艺,共同演奏各种古典套曲,楼塔的细十番便由此而生。这个曲子的内涵是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一套三曲都是这个内容。细十番从明朝传到现在,有的时候断了,有的时候继续,兵慌马乱的时候中断了,太平盛世的时候马上又继承下去了,特别是在明清、民国那个时候又发展起来,所以是时断时续的。这个传承过程不是凭空想象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过程都有记载的,而且根据老年人回忆,传承过程原来在家谱里也有记载,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记载在“文化大革命”时都当“四旧”烧了,没能保存下来。
细十番到我这代确切是第几代已无法搞清了,大概是十多代了。我是1944年生的,从9岁开始跟父亲学乐器,小的时候就比较爱好,当然学音乐跟环境也有关系,那个时候我家条件比较好,是经商的。小学毕业后我考取了浙江戏曲学院,但家里不同意我去,认为业余玩玩是可以的,但不能是正业,还是让我经商;以后我又被选入萧山越剧团,但又受家庭阶级成分的影响最终被辞退了;十几岁的时候我还去教杭州大关小学的学生演奏细十番。后来我在家种了好几年地;后又到杭州去参加运输队,做财务做了二三年;1977年我回到楼塔,在楼塔造纸厂从供销员一直做到厂长,直到60岁退休,现在已退休6年了。无论是在上海跑供销,还是在造纸厂当厂长,如果楼塔要表演细十番,再忙我也要回来的,因此细十番的活动我从未中断过,每场都到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它(细十番)被视为“四旧”了,但演奏也没中断过,只不过拉的都是革命歌曲,如《社会主义好》、《听话要听党的话》。这个事情(表演细十番)是最重要的,宁可不赚工资,也要弄的,真的是一种爱好。
演奏《细十番》的乐器现在共有20多种,传统的也有10多种。乐器配置较齐全,由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大类下又分小类,如拉弦乐器由二胡、四弦胡、中胡、大胡组成。这么多种乐器,我都会搞一点,但算不上精通,弦乐还可以。学的时候也是难的,比如弦乐和弹乐是完全不同的,一定要花工夫,白天学不好晚上再学。“文化大革命”时,楼塔宣传队排一出《沙家浜》,当时让我拉京胡。我从没拉过京胡,就托关系到浙江京剧院,请那里的老师教,学了一个礼拜终于好了很多。学二胡我是拜俞锦其为师的,其他乐器都是自学的。十番音乐种类很多,有细十番、粗十番、武十番、文十番、混十番(又叫花十番)。最近几年,全国就只有楼塔细十番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遂昌也有一个十番,叫昆曲十番,同昆曲牡丹亭相对应,是唱的,他们比我们搞得好,是和汤显祖文化结合在一起搞的,比较专业,值得我们借鉴。十番的演奏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行姿”,一种是“坐姿”。“坐姿”是在固定场所演的,在传统节日,如春节龙灯盛会的时候,我们坐在祠堂演奏细十番;“行姿”是指边走边演。听我爸爸讲,在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他们都要绕整个镇巡回演出。他们出去巡演时,前有红灯笼开道,整个乐队都被黄龙伞遮起来。这把伞既可以避雨,又可以遮太阳。乐器如果淋雨、晒太阳是要损坏的,音会不准,像二胡是蛇皮做的,淋雨还要受潮。那个时候买点乐器很宝贝、很珍惜的,一般老百姓都买不起的,不像现在拿出几百块钱就可以买。细十番的演奏原来都是有组织的,是以宗族、祠堂为依托的,有十番会的,资金来源于“公田”。所谓“公田”,也就是“祠堂田”、“保留田”,所得租金作为细十番演出的开销。楼塔几乎每家都愿意或多或少分摊费用,供细十番活动开销。所得的这个钱不是用来付人员工资的,主要用来添置乐器,最多是晚上演出时买些点心。
楼塔细十番的演奏从明代开始都是贴近老百姓的,凡公益事业的演出,特别是传统节日时村里、镇里搞的大型活动,都去参与,都是免费演给老百姓听的,老百姓也很喜欢听。但如果是家庭婚丧喜事却从不参与。听我爸爸讲,那个时候有几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碰到家里有上梁等喜事时,愿意多出一点钱请细十番来演出,但都被拒绝的。因为细十番的演奏只用于公益事业,是给广大老百姓听的,不是为家庭、为有钱人服务的。这个问题我在文化部开会的时候也曾经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的田青主任提出过:现在时代变了,是经济社会了,细十番演奏的方式可不可以改,能不能参与家庭的活动?他(田青)表示要研究一下,但其个人认为还是坚持要保持老传统,我也认为要保持细十番的原汁原味,我们不是赚钱的,还是要讲点奉献精神,让广大老百姓、人民群众都来听听我们的音乐。现在省、市、萧山区有重大的演出,我们都要去参与,但都是无偿的,是公益事业的演出。我们去演出,他们给我们的补贴是有的,但只是一点车马费。2008年我们参加了浙江省“千镇万村送文化”活动和杭州西湖博览会的演出,工资、车费都是我们自己出的;还有去参加南宋文化节闭幕式的演出,一起演出的还有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浙江歌舞团、杭州歌舞团、南京歌舞团、杭州杂技团等五个专业班子,只有我们一个业余班子,受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领导的较高评价。当时休息室安排在山的最高处,我们最大的演员有80多岁,但我们也没有怨言,就当是爬山锻炼。我觉得还是要发扬我们的老传统,发扬奉献精神。我希望下一代的传承人也要发扬这种传统精神,把细十番演奏下去。
细十番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创新之处:新加了几样乐器,如木鱼、大提琴等,最近我们还想去买编钟。从谱子来讲,原来老前辈是没有谱的,都是口传的,教一句,学一句,拉一句。《大禹治水》的曲谱是跟我爸爸学的,那个时候都是学工尺谱,他教一句,我学一句,工尺谱到现在我还记得,协会里只有我能把简谱翻成工尺谱。现在《大禹治水》的工尺谱就是根据我念出来的记录的,五线谱是楼老师记谱的,最原始的老谱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烧掉了。我认为工尺谱要传承下去,现在年轻人都不知道了,传承基地如果有这个要求的话,我也会去教。现在将工尺谱翻成简谱,又用五线谱,也是种进步。乐队演奏的形式,从原来的合奏发展到现在的多声部演奏,像江南丝竹八大曲我们就是用多声部来演奏的,但老传统曲子的演奏仍保持它的原汁原味。细十番的演奏从“文化大革命”后开始有女同志参加,我记得楼爱凤是第一位参加的女同志,现在参加的女同志越来越多,这也是种创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为了扶植与保护楼塔细十番,经区文化主管部门批准,我们于2006年11月组织成立了楼塔细十番协会,现在协会里共有50多名会员,年龄跨度从19岁到90多岁。协会里的经费比较紧张,经费来源还没有列入专项。镇里非常支持我们,每年会拨一两万元给我们;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想办法,向省里、区文广新局、企业要赞助。关于传承人的培养,现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将楼塔镇中心小学作为细十番的传承基地,在那里设课、建队,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学校里的教学例如现代的演奏方法专门外请教师定期教,传统的则由协会里的艺人进校免费授艺。二是通过协会培养一批中青年,这批人主要是对演奏乐器有爱好的人、有音乐天赋的人,我们非常欢迎他们参加协会。这批人中如果家庭条件有困难,我们也会尽力给他们解决困难,培养他们。现在协会里有好几个青年学得比较好,其中有一个人住在萧山,他每个星期五晚上乘公交车到楼塔来培训,来回车费都自己出,晚上住在这里的朋友家里,他的这种精神是很好的,这样的青年我们要鼓励他,今后协会如果有条件也要资助他一些,接班人的培养很要紧。协会成立以后,我觉得作为传承人压力很大,多了一种责任感,尤其是传承这一块更有责任。
(杭州市萧山区档案局傅琦整理)


楼塔细十番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民间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一等奖的合影

20世纪70年代,参加杭州市工商局组织的个体协会文艺会演后的合影(楼正寿,前排右三)

参加《南宋乐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