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1200多年的畲族语言正在成为一种“逐渐消失的声音”,记录留住千年畲语乡音迫在眉睫。
前不久,我来到桐庐县莪山畲族乡蹲点调研。因为该乡畲族方言建档工作有特色有亮点。
方言建档工作,是“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重点项目,已历时一年半,建设中的68个“地方方言档案资料库”已完成47个,“浙江方言档案资料总库”今年将全面建成,畲语位列其中。
莪山乡里的畲民是清光绪元年由文成、青田一带迁入,现有2700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8.4%。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由于畲族只有极少部分使用畲语,以致这种流传1200多年的民族语言正在成为一种“逐渐消失的声音”,记录留住千年畲语乡音迫在眉睫。我们一到乡里,畲族后代、莪山乡乡长雷会鑫就说:“为千年畲语建立语音档案并予以永久保存和研究,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1月14日至17日,我们在莪山乡走访了5个村、23家农户,与100多位村民进行交谈。在走访中,遇到正在基层“走亲”的副乡长王科,这位80后的干部告诉我们,2012年9月开始,乡里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开展畲族方言建档工作,对7个行政村中的4个民族村60岁以上的畲民展开调查,确定了畲语建档文本和纯正畲语发音人,录制声像档案,为畲语的保存、教育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方言调查中畲民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反映了畲民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和传承民族记忆的热切愿望。”畲族后代、副乡长雷晓华深有感触地说,为了确保畲语建档质量,乡里在精挑细选畲语语音发音人上做足文章,从调查中产生的3个候选发音人都是当地的退休小学教师,并最终推选确定62岁的雷敏炎作为畲语语音发音人。
乡里还在自选畲语建档文本上做足文章,力求保留畲族最原始的词组和发音,最后确定的小品《痴子借暖箸》,那些富有畲乡特色的俏皮话,将畲族语言喜感语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乡里还为这则自选文本进行了注音。乡党委政府着力于保护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努力弘扬具有当地特色的畲族文化。调研中,发现畲乡棍凳、五步拳、七步拳、大回拐棍凳等民间武术得到传承和弘扬,畲族民歌、舞蹈等多次参加省、市文艺表演和比赛。2012年全县群众文艺调演中,乡文体站编排选送的原创畲歌《最爱是莪山》获得金奖。莪山民族小学还成立了畲语表演社,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了“跟我学畲语” 栏目,开发并编写了校本课程《走进畲乡》,办了九届“校园畲族文化艺术节”。
更喜人的是,莪山乡的畲民自发开展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保护。雷树冰从北京齐鲁音乐学院毕业后回乡务农,后被乡政府聘为图书管理员。这位畲族后代业余时间大多用于畲歌的采编研究,曾获桐庐首届畲歌大赛一等奖。
我们听了他的歌,看了他制作的畲族民歌、舞蹈录影,我们还不“解渴”。雷树冰便带我们去龙峰村找他的老师雷竹彩,现场聆听她唱的《嫁女歌》,一时间, 83岁老人天籁般的畲语乡音,回荡在绵延山谷之中。现在,他们师徒二人同是市一级非物质文化保护畲族民歌传承人,都在为传承畲族民歌尽心尽力。
莪山村67岁的小学退休教师钟樟林,同样在为保护畲族文化发挥余热,村里的李氏花厅建于1926年,这座近百年的祠堂曾经要以13万元出售,在钟老师和他哥哥的据理力争下才得以保留。钟老师的见解比较独到,言语间流露出畲乡人民对“精神富有”的新期待:民族村要学会“吃民族饭”,经济发展越快速,民族文化保护越紧迫。
作者:沈伟光
浙江省委机关刊物《今日浙江》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