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以生态环境卓绝秀美著称,“山青、水秀、史悠、境幽”闻名。绝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主要以桐庐为实景地,描绘出天下独绝的“山水如画、人间仙境”。桐庐的秀美风光也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富春江山水诗词文化,被文人雅士冠以“唐诗西路”的美誉。今天,在建设“潇洒桐庐、秀美乡村”的进程中,人口跨域大流动同样冲击着“唐诗西路”里的记忆文化,“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桐庐特色方言正在弱化。为了留住这些“逐渐消失的乡音”,桐庐县档案局积极纳入“浙江方言档案资料总库”建设之中,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支持下,担负起记录传承桐庐方言的历史使命。
一、方言建档对接文化建设
桐庐县把记录传承桐庐方言作为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以副县长李鹏为组长的“桐庐方言建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档案局。县里组成了由桐庐民间艺术家、民俗专家、畲族语言音乐传承人等6人参加的“桐庐方言语音档案建档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2012年9月12日,李鹏副县长主持召开了方言建档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要求各乡镇把方言建档工作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齐抓共管,强力推动方言建档工作。根据县档案局[2012]20号《关于桐庐方言语音档案建档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里精心挑选建档地点,确定了7个方言建档点,首批方言建档区域确定为分水镇、江南镇、莪山畲族乡三个比较有特色的乡镇。9月18日开始,以“搜寻最地道本地方言”活动为载体,全面推开了第一批3个方言小区的建档工作,对当地方言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最为详尽的普查。经过40多天的努力,第一批方言建档点顺利完成了省档案局规定文本的标识注音,完成了自选文本的通译工作。12月1日,第二批4个方言小区建档工作启动,2013年4月将全面建成“桐庐县域特色方言档案资料库”。
二、精耕细作打造文化精品
桐庐方言属于吴语区,主要的县域方言有分水方言、北乡方言、桐庐镇方言、上南乡方言、下南乡方言和新合乡方言。方言建档必须经过精心策划,精耕细作,努力完善方言建档的工作内涵,才能彰显档案文化的魅力。
开展方言调查。各方言建档点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网络调查等各种形式,进乡镇、入农户,详细了解县域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寻找最地道、最老派、最纯正的方言语音发言人。在每个方言建档点选定了3至8名具有一定表达能力,能够用地道方言表述文本的常住村民为调查对象,年龄最高者有81岁老人。
组织建档培训。各方言建档点注重对调查对象进行培训,注重对规定文本的标识注音。在专家指导下,组织者会同调查对象对建档的规定文本和自选文本进行标识注音,当同一个字、词有多种不同发音时,按照老、新派使用频率进行排序,同音汉字标注,无同音汉字的,用口述替代或拼音标注,确保方言建档的质量。
录制声像档案。经过专家组成员的评审论证,在调查对象中选出思维敏捷、口齿清晰、门牙齐全、音色较好者为方言语音发言人。为确保在录音时熟练的朗诵规定文本和自选文本,方言语音发言人反复诵读,尽最大努力提升发音流畅程度,确保录音质量。从2012年11月2日起,县电视台对方言语音发言人进行录音和视频录制,县档案局制作成光盘永久馆藏,并汇交省市档案馆。
三、美丽乡音充实文化记忆
通过“桐庐县域特色方言档案资料库”建设,逐步实现对桐庐方言资料的全覆盖,从而把最正宗的“土话”,以文本、音频、视频形式立体地记录下来,将桐庐方言资料真实、完整地搬进了县档案馆。在第一批方言小区建档过程中,通过对自选文本的征集,搜集到的自选文本,有江南镇的《拓糊麦粿》,分水镇的《五云山传奇》,莪山畲族乡的《傻子借梭子》,特别是畲民喜闻乐见的原创剧《最爱是莪山》等,这些具有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的文献资料,为县档案馆的馆藏增添了新的资源特色,极大提升了档案部门的文化记忆功能。通过开展方言建档工作,不仅为桐庐保存了“唐诗西路”里的文化记忆,为今后详细研究桐庐方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有效、系统地记录传承桐庐方言,保护桐庐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对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开展地方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县档案局在方言建档过程中,克服了人手少、资金紧张等困难,主动服务,借力借势借资源,形成了新的资源征集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档案部门的文化自觉自信,为服务桐庐文化繁荣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朱文珍
《浙江档案 》2013年第2期